首頁 > 育嬰嫂知識
媽媽生氣時喂奶,寶寶就會拉肚子
寶媽的心情會影響母乳的質量,寶媽生氣時給寶寶喂奶可能引起寶寶腹瀉。處于哺乳期的媽媽在憤怒、焦慮、緊張、疲勞時,容易造成肝郁氣滯,甚至產生血淤,使得奶水量少甚至變色。在這種情況下,嬰兒喝了媽媽的奶心跳也會隨著加快,變得煩躁不安,甚至夜睡不寧、喜哭鬧,并伴有消化功能紊亂等癥狀,容易腹瀉。
判斷性狀:作為一名合格的寶媽,如何判斷寶寶是不是拉稀稀了呢?

關鍵:看次數+看形狀:寶寶拉稀稀,就是指小兒腹瀉,又名嬰幼兒消化不良,是嬰幼兒期的一種急性胃腸道功能紊亂,以腹瀉、嘔吐為主的綜合征。在我國小兒腹瀉是居第二位的小兒常見多發病,發病年齡多在2歲以下,每年有一兩次發病高峰,一為6、7、8月,主要病原是埃希氏大腸桿菌與痢疾桿菌;二為10、11、12月,稱秋季腹瀉,主要病原是輪狀病毒。

 

小兒腹瀉,是指小兒糞便性狀和次數發生了改變,其實就是它的性狀由干的變成了稀的,次數由少變多,這個時候叫腹瀉。多到什么程度?通常24小時之內,如果排便在3次以上,就可以視為腹瀉。但是也不是絕對的,因為有很多孩子正常便次數就要多于3次,比如很多吃母乳孩子,便數非常多,達5、6次。所以在判斷的時候,要詢問病史,如果便的次數差不多是平時2倍,我們說肯定是腹瀉了。還有大便性狀比大便次數更重要一些,如果是稀的就更說明問題,必須要有性狀改變才是腹瀉。

 

辨析原因:從醫學角度先分清寶寶腹瀉的原因,有助于寶媽采取相應的措施。(建議保存)按照輕重程度

輕度腹瀉:寶寶大便每天約3~10次,黃色或綠色,稀糊狀或蛋花湯樣,常見白色或黃白色奶瓣或泡沫,有酸味,偶爾有惡心、嘔吐。寶寶精神狀態好,體重輕度下降,體溫大多正常,偶有低熱,無明顯脫水癥狀。這樣的情況多數是因為進食不當、消化不良或者著涼所導致的非細菌感染性的腹瀉。

中重度腹瀉:除了與細菌感染有關外,可能是輕度腹瀉加重所致。如果寶寶排便頻繁,每日便便十次至數十次 。便中水分增多,偶有粘液,呈黃或黃綠色,有腥臭味。換尿布不及時者,常腐蝕臀部皮膚,表皮剝脫而發紅。食欲低下,常伴嘔吐。多有不規則低熱,重者高熱。上述這些情況都可能是細菌感染導致的。感染性腹瀉主要是由于致病微生物所致。

按病理性分類:

生理性腹瀉:有些寶寶尤其是純母乳喂養的,會在喂奶后后24小時排便5―10次,大便松散,有奶塊或少量粘液 。除腹瀉外,寶寶無其它異常情況,精神愉快、食欲正常、睡眠安穩,體重按正常速率增加,無脫水表現,大便化驗無異常。另外部分生理性腹瀉可能是對新食物不適應,一般出現在奶粉的轉換或者飲食不當等。對此父母不必擔心,只要您悉心照顧,加之寶寶對轉奶或飲食的逐漸適應,寶寶的便便就會好轉的。

細菌性分類:細菌性腹瀉:細菌性腹瀉以夏季發病數量高。在人工喂養時,喂養時所用的器皿和食物很容易被污染,如果消毒不好,就有感染的可能。幼兒進食不潔食物及飲料可以導致發病。此外,長期應用大量抗生素導致菌群失調也可以引起細菌性腹瀉。由于引起腹瀉的細菌不同,所以臨床表現也不相同。

1、 大腸桿菌引起的腹瀉多在夏季發病,起病比較緩慢,開始輕,逐漸加重。出現嘔吐、低熱及脫水癥狀,大便有腥臭味,可有較多粘粹,亦可有便血情況。

2、 金黃色葡萄球菌引起的腹瀉多由于長期大量使用抗生素導致的菌群失調所致。主要特點為不同程度的發燒、腹瀉和嘔吐,大便開始呈黃綠色,3-4天后變成有腥臭味的暗綠色水樣便。次數極多,每天可達10-20次,小兒脫水情況嚴重。

3、 霉菌引起的腹瀉多并發于其他感染或長期應用廣譜抗生素的病兒。大便每天3-4次,為黃色稀水便,有的像豆腐渣狀,有的呈綠色,泡沫多,帶有粘液。

寶寶觀察:了解寶寶腹瀉的情況,有助于寶媽知己知彼,戰勝寶寶腹瀉。

輕癥:每天大便五至八次,可能伴隨著輕微發燒或嘔吐。糞便呈黃綠色,帶粘液且呈蛋花湯樣,并伴有輕微腹脹,腸鳴音亢進。中度腹瀉:每天大便十次,稀水便、氣味酸且臭,可能中度發燒。重癥:腹瀉頻繁,每天大便八至十五次,呈水樣、量多,有酸臭味,煩躁、嗜睡、萎靡,甚至昏迷、驚厥,血絲黏液便,前囟門凹陷,皮膚及嘴唇干燥等。部分患者可出現明顯脫水、酸中毒、電解質紊亂,如低鉀或低鎂等。

護理注意:當寶寶已經發生了腹瀉的情況,媽媽的角色非常重要,關鍵時刻可以幫寶寶平復病情。

千萬不要禁食。不論何種病因的腹瀉,嬰兒的消化道功能雖然降低了,但仍可消化吸收部分營養素,所以吃母乳的嬰兒要繼續哺喂,只要嬰兒想吃,就可以喂。保證喂水。早期發現脫水。當嬰兒腹瀉嚴重,伴有嘔吐、發燒、口渴、口唇發干,尿少或無尿,眼窩下陷、前囟下陷,嬰兒在短期內“消瘦”,皮膚“發蔫”,哭而無淚,這說明已經引起脫水了,應及時將病兒送到醫院去治療。預防脫水。用口服補液鹽不斷補充由于腹瀉和嘔吐所丟失的水分和鹽分,脫水便不會發生。

飲食注意:哺乳期間、寶媽和寶寶雖是兩個人,確實一個人的事,所以寶媽需特別注意。

飲食注意事項:

1、喂母乳者繼續母乳喂養,暫停添加輔食。

2、可喂等量米湯等其他代乳品,因為腹瀉時水分丟失多,需要更多的水分來補充,可以用稀米湯加少許食鹽作為補液飲食,然后由米湯、粥、面條等逐漸過渡到正常飲食。

3、非母乳性食品應選擇容易消化、符合孩子口味的飲食,并做得軟一些。當孩子不愿意吃的時候也不要勉強讓孩子吃。

4、有嚴重嘔吐者應暫禁食4—6小時(可喝水),待嘔吐好轉后繼續喂食,由少到多,由稀到稠。

5、甜食等易導致肚子脹氣的食物最好少吃或不吃,糖在腸道酵解可使腹瀉加劇。

6、雞蛋、奶類及肉類食物等富含蛋白質的食物難以消化,最好少吃。

7、富含纖維素的水果和蔬菜,如菠蘿、白菜、辣椒、韭菜、紅薯等,會促進腸道蠕動從而加重腹瀉,腹瀉的寶寶應盡量少吃此類水果和蔬菜。熟蘋果含蘋果堿,可給孩子刮成泥適量吃。為了避免加重胃腸負擔,也應忌食生冷、油膩的食物。

8、在持續嚴重腹瀉后,雖然腹瀉停止了,但消化機能需要在一段時間后才能恢復正常,所以不能馬上恢復吃原來的非母乳食品,應該先喂斷奶初期的黏稠狀食物,過幾天再慢慢地恢復。

 

飲食禁忌

1、不要吃甜食,很多媽媽喜歡往往粥或者米湯里面放一些糖,寶寶可以吃的香。但是這樣只會加重腹瀉,因為腹瀉時使腸黏膜受損,已經無法將糖分解為腸道可以吸收的單糖,因而使水分從腸壁被動地進入腸道,排便次數增加。

2、不要給孩子吃水果和蔬菜,因為這些東西都有促進腸道蠕動的作用,在孩子腹瀉期間,只會使得腹瀉癥狀加重。

3、在孩子腹瀉期間,不要吃一些蛋白質食物,因為這些東西會導致脹氣,所以不宜食用。

4、腹瀉期間不能吃脂類食物,如肥肉、豬油、牛油、羊油、奶油、動物內臟等,含有大量的脂肪,會加劇腹瀉,導致滑腸、長時間腹瀉等。另外,使用植物油做菜量也不宜太大,量大也會導致腹瀉加重。

5、在孩子腹瀉期間千萬不要給孩子吃一些難消化的食物,如蜜餞、松子、杏仁瓜子等。

腹瀉并發癥:寶媽還需注意寶寶的并發癥

消化道外感染:消化道外感染可能是腹瀉的病因,但也常因腹瀉后全身抵抗力低下而受感染。常見的有皮膚化膿性感染、泌尿道感染、中耳炎、上呼吸道感染、支氣管炎、肺炎、靜脈炎和敗血癥。病毒性腸炎偶有并發心肌炎。

鵝口瘡:病程遷延或原有營養不良的患兒易并發鵝口瘡,尤在長期使用廣譜抗生素后更多,如不及時停藥,真菌可侵及腸道,甚至引起全身性真菌病。

中毒性肝炎:腹瀉病程中可出現黃疸,多見于原有營養不良的患兒??赡艽竽c桿菌引起的腸炎,并發大腸桿菌敗血癥,導致中毒性肝炎。腹瀉后病情很快加重,出現黃疸后很快死亡。但如及早發現及時注射多粘菌素、氨芐或羧芐青霉素,多數可治愈。

營養不良和維生素缺乏:腹瀉遷延日久,或反復多次禁食、長期熱量不足,易導致營養不良、貧血和維A缺乏。久瀉致肝功受損,維生素K吸收減少和凝血酶原減低,而致出血。

其他:脫水重時可并發急性腎功能衰竭。此外有:中毒性腸麻痹、腸出血、腸穿孔、腸套疊和胃擴張。還可因輸液不當引起急性心力衰竭、高鈉或低鈉血癥,或高鉀血癥。小嬰兒嘔吐護理不周時可引起窒息。

護理誤區:寶寶腹瀉,別緊張,應避免以下護理誤區

誤區一:寶寶高燒急死人,拉稀跑肚小毛病。醫學觀察:父母可不要小瞧幾泡稀,其中含有大量的電解質和水分,而電解質是維系人體血漿容量必不可少的,是維持體內酸堿平衡的物質基礎,水對人體的作用就更重要了,嬰幼兒嚴重脫水可導致生命危險。相反,高燒是嬰幼兒對抗疾病的一種機制,并沒有父母想像的那樣可怕。

誤區二:治療腹瀉,最重要的是吃藥打針。醫學觀察:因為寶寶腸道環境受到侵害,藥物并不是最重要的,更不是惟一的治療方法??诜a液、食物療法、精心的飲食護理在腹瀉病的治療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尤其是,有些藥物對此時的腸道來說難以吸收,而打針輸液藥物有效成分作用到腸胃并不理想??偠灾?,藥物治療腹瀉不是最主要的,所以父母的家庭和飲食護理最重要。

誤區三:寶寶一拉稀,父母就立即自行給藥。醫學觀察:有些父母一看到孩子腹瀉,馬上會使用藥物,這些藥物來自:上次腹瀉時沒有吃完的藥物;根據自己的經驗和藥店的推薦自行購藥等。不恰當的醫藥處理導致頻繁更換藥物和人為的藥物耐受。事實上,每一次腹瀉的病因、癥狀、治療方法都可能不同,父母是沒有能力總結和辨別的。請在醫生指導下用藥!而且,不要僅僅盯住止瀉藥,換了一種又一種,白白花錢,孩子受罪。瀉是結果,不是病因,所以應治本,不是僅僅止瀉。

誤區四:拉稀是病從口入,限制飲食就天經地義了。醫學觀察:嬰幼兒腹瀉不提倡限制食量,更不能限制飲水。嬰幼兒正處于身體和大腦的快速生長階段,腹瀉的孩子已經丟失了養分,再禁食禁水豈不是雪上加霜。許多腹瀉孩子往往由于處理不當,導致"饑餓性腹瀉"的發生。腹瀉就是這樣造成遷延的。

誤區五:習慣叫腸炎,既然有"炎"就應該吃抗菌素。醫學觀察:這就是濫用抗菌素典型的代表。亂用抗生素治療嬰兒腹瀉是導致治療失敗的主要原因。嬰兒腸道內非致病菌群數目少,還沒有建立正常的菌群系統,腸道內環境不穩定,容易被外界因素破壞,一旦內環境遭到破壞,不易恢復。所以,只有經醫生確診為細菌感染性腹瀉才需要抗菌素,且必須在醫生指導下使用。

誤區六:寶寶拉稀,就一定是病了。醫學觀察:嬰幼兒,尤其是小嬰兒,非"病"的腹瀉現象是不少見的。如:母乳喂養的嬰兒大便次數多,也比較稀,這不是腹瀉。若乳母的飲食有所改變,比如吃了涼的或油膩的食品、啤酒等,或母親外出回來后馬上給孩子喂奶,這樣那樣的原因可導致孩子的大便出現改變,不要馬上就認為孩子腹瀉了,立刻就吃藥、打針,要等一等,看一看,是否由母乳造成的,或許拉一次兩次就很快好轉了。此外,在添加輔食過程中,嬰兒的大便可能變得發稀、發綠,有奶瓣,次數偏多,這不是腹瀉病,可能是對新的輔食不適應。減少輔食量或停止添加,會很快好轉的。

誤區七:腹瀉病治療都是一樣的。醫學觀察:引起嬰幼兒腹瀉的原因有很多,細菌感染性腹瀉,其中最具有代表的是細菌性痢疾;病毒感染性腹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秋季腹瀉。廣義的嬰幼兒腹瀉病還包括:饑餓性腹瀉、消化不良性腹瀉、乳糖不耐受性腹瀉以及腸道易激惹綜合征等。它們都各自有不同的治療方法,家長們可不要混淆了哦!

返回
關閉
亚洲精品午夜理伦不卡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