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幼兒喂藥的誤區:
1、強行采取撬開嘴巴、捏緊鼻子的方式進行灌藥。這樣一來效果并不好,二來容易引起孩子對吃藥的恐懼感,而且極度危險,因為撬開嘴巴、捏緊鼻子的方式,孩子一般都在哭鬧中,這樣子的情況下,孩子的氣道是完全開放的,如果在這個時候進行喂藥,藥物無法正確進入胃腸道,而是會進入氣管,造成堵塞氣管窒息,如果沒能及時消除窒息狀態的話,隨時有窒息死亡的可能,有如上述新聞則是這種情況。
2、搞偷襲進行給藥。有的家長會趁著寶寶張開嘴巴說話、大笑或者大哭的時候喂藥,同樣的道理,這樣子的寶寶,氣道是完全開放的,也會造成窒息。
3、牛奶、蜂蜜或開水混合服藥。牛奶有可能會造成藥效下降、蜂蜜中含有肉毒桿菌可能對嬰幼兒造成一定影響,一般不要把藥物跟其他不明確藥效的溶劑一起服用。而開水會對某些嬰幼兒用藥的藥效造成影響。
4、用藥時間不佳。有的家長沒有仔細查閱藥物說明,不同的藥物的給藥時間、間隔都不同,家長有的用藥比較隨意。有的藥物,餐前服用比較好,則建議餐前30分鐘用藥,有的藥物,餐后服用比較好,則建議餐后1小時用藥,同時當餐不要吃太飽,差不多6-7分飽即可,避免孩子因為飽腹而拒絕服藥,甚至造成嘔吐等情況。
正確喂藥的方法建議:
1、喂藥前,要仔細查閱藥物說明書,認準用藥時間、間隔、用藥量以及建議用藥的方法,嚴格按照說明書或醫囑說明進行喂藥前的準備工作。
2、如果藥物劑型有得選擇的話,盡量選擇液劑或粉劑,有利于寶寶進食,盡量避免選擇片劑、膠囊裝等,以免引起誤吸窒息等情況的出現,所幸嬰幼兒一般常規用藥很多都有粉劑或液劑的產品,只要家長稍微留意一下,選擇度是比較高的。
3、對于1歲以下的嬰幼兒,無法用言語溝通,寶寶也不甚理解,所以可以把藥物搗碎后,沖在葡萄糖水中,裝在奶瓶或者喂藥專用滴管中,進行喂食,一般來說,因為寶寶覓食反應正常存在,接觸到奶嘴或滴管頭,都會自行吸吮。部分資料提示不建議用奶瓶,以免引起寶寶對奶瓶的不愉快體驗,進而拒絕喝奶。如家長發現這種情況,則建議用滴管進行給藥。
4、對于稍大的寶寶,盡量用言語溝通交流,讓寶寶明白,盡管藥物可能口感不佳,但是為了盡快恢復健康,還是可以試著慢慢吃的。同時,如果勸說不管用的話,可以適當給予獎勵,比如玩具、糖果、餅干等激發寶寶吃藥的興趣。寶寶吃完藥后,要注意言語或行動鼓勵,讓寶寶有成就感。
5、用藥輔助工具:滴管適用于較小的嬰幼兒;湯勺適用于新生兒或1歲以上的幼兒;杯子適用于已經學會吞咽動作的1歲以上幼兒。
6、喂藥后,可以讓寶寶斜躺著,上半身稍微傾斜向上,或者立起,輕拍后背,或者側臥,可以適當按摩腹部有助于胃腸道蠕動消化,觀察寶寶無異常反應后,才可讓寶寶入睡,避免藥物反流造成誤吸。
綜上所述,總結寶寶喂藥原則:不要強行喂藥,盡量讓寶寶自然吃藥;藥物注意衛生,未服完的,下次不可再用,需重配;喂藥方法要根據寶寶不同年齡段有不同的選擇;喂藥姿勢要求寶寶上半身朝上半臥位,不可躺著喂藥;喂藥過程中寶寶如有強烈不適應暫停用藥后觀察寶寶的身體狀態;用藥后應觀察寶寶的身體狀態看是否有異常表現。
盡管已經講述了這么多喂藥的誤區和喂藥的正確建議,寶寶生病的時候,最關鍵還是需要家長的耐心關愛,才能避免出現各種各樣意外的狀況,并且遵醫囑正確治療,為寶寶的健康保駕護航。